DB34_T 336-2003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

ID

D0BDEBDAAE5B4EA289F2B7A03F403624

文件大小(MB)

0.15

页数:

7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07-7-2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336—2003,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2003-05-20发布,2003-05-20实施,DB34,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 /T336—2003,I,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池塘准备.1,4 蟹种投放.2,5 鳜鱼种投放..2,6 水草培植.2,7 饲养管理.2,8 捕捞销售.3,DB34 /T336—2003,II,前 言,在池塘中利用蟹鳜栖息习性和水质要求相似等特点,实现蟹鳜同池养殖,通过生物链关系,有效地使池塘中的野杂鱼转化为优质鳜鱼。为方便养殖生产者操作,特制定本规程,本标准由安徽省滁州市农业委员会渔业局提出,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本标准技术规程主要起草人:徐广友、凌武海、马明发,DB34 /T336—2003,1,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蟹鳜同池养殖的池塘准备、苗种质量、放养、饲养管理和收获的具体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池塘蟹鳜混合养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3 池塘准备,3.1 清整池塘,利用冬闲季节,将池塘中淤泥清出,干塘冻晒。清除杂草,加固塘埂,使池塘具有能保持水深度达到1.5米以上的能力。池塘埂坡比为1∶2.5~3,3.1.1 消毒,清淤后,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100 kg化浆全池泼洒,3.1.2 施基肥,每667 m2施基肥100 kg~300 kg有机肥,3.1.3 进水,在蟹种投放前20 d即可进水,水深达到50 cm~60 cm。进水时用60目筛绢布严格过滤,3.2 防逃设施,采用密眼麻布网加缝塑料板或塑料薄膜作为防逃设备,也可以就地取材,以不逃蟹为原则,3.2.1 防逃网布,选择宽度为1.2 m~1.5 m的麻布,用直径为5 mm~5.5 mm的聚乙烯绳作为上纲,缝在网布的上缘,缝制时纲绳必须拉紧,针线从纲绳中穿过,3.2.2 防逃网固定,选取长度为1.5 m~1.8 m的木桩或毛竹,削掉竹节、毛刺,沿池埂将桩打入土中50 cm~60 cm,桩间距3 m左右,并使桩与桩之间呈直线排列,池塘拐角处呈圆弧形。将网的上纲固定在木桩上,使网高保持不低于80 cm,网的下缘埋入土中,形成平整的网墙,3.2.3 防逃倒檐,在网的上部缝上塑料板或厚塑料薄膜,宽度为35 cm。针距以幼蟹(蟹种)逃不出为准,针线拉紧,3.2.4 进出水口防逃,进出水口用铁丝网制成防逃栅,防止鱼蟹逃跑,3.3 生物饵料培育,在池塘药物毒性消失后,就可补充投放天然饵料,在3月10日前向池塘中投放50 g左右的本地鲫,DB34 /T336—2003,2,鱼,每667 m2 3kg~5 kg,并在清明前投放鲜活螺蛳,每667 m2 100 kg~200 kg,4 蟹种投放,4.1 蟹种的选择,应该选用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或品种优良的人繁苗培育的蟹种。规格为每kg 140只~240只。蟹种要求体色鲜亮,无残无病,活动力强,无第二性征,4.2 蟹种投放量,投放天然长江蟹种,每667 m2放养400~600只;放养人繁苗,每667 m2可放600~700只,4.3 放养时间,蟹种放养应在3月底之前完成,4.4 蟹种消毒,蟹种放养前应进行消毒,可用10 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蟹种10 min~20 min,5 鳜鱼种投放,5.1 投放时间,鳜鱼种放养时间宜在6月10日前后,5.2 鱼种规格,鳜鱼种投放时的规格应在5 cm以上,5.3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宜少不宜多,完全利用池中浅水底层鮈、鲫、鳑鮍等野杂鱼,每667 m2 10尾~15尾。有专池培育的饵料鱼可适当多放,一般放养密度为每667 m2 15尾~25尾,6 水草培植,一般播种苦草、移栽伊乐藻、轮叶黑藻及聚草等等。种植苦草,用种量每667 m2水面100 g~250 g,从4月10日开始分批播种,每批间隔10 d。播种期间水深控制在50 cm~80 cm,苦草发芽及幼苗期,应投喂土豆(丝)等植物性饲料,减少鱼蟹对草芽的破坏。水草难以种植的塘口,可在3月份移植伊乐藻(俗称“吃不了”),行距2 m,株距0.5 m~1 m。整个养殖期间水草覆盖率应控制在池塘总水面积的50%~70%。水草过少要及时补充移植,过多应及时清除,7 饲养管理,7.1 水深调节,5月份以前水温较低时,水宜浅,水深可保持在50 cm,利于水温快速提高,促进河蟹脱壳生长。以后随着水温升高,水深应逐渐加深至1.5 m,在池塘底部形成相对低温层,7.2 施追肥,在水草生长期内,若池塘缺磷,应每隔10 d左右,施一次磷肥,每次每667 m2 1.5kg,同时兼有培育浮游生物作用,7.3 定期冲水,进入7月后,每5 d~7 d加水或换水一次,每次10 cm,有条件的池塘,可保持长流水,7.4 防病,进入高温河蟹发病季节,可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浓度为15 PPm~20 PPm;或者用二氧化氯(有效成份5%)全池泼洒消毒,使池水浓度为0.3 PPm。在整个养殖期间禁止使用敌百虫、敌杀死等杀虫药,DB34 /T336—2003,3,物,7.5 饵料投喂,前期河蟹放养后,宜投喂新鲜鱼、螺肉等精饲料,辅以投喂……

……